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再加上地区冲突不断,世界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成为一道全球性必答题。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不同于西方所推行的自由主义国际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对待不同发展模式间的差异采取平等态度的合作方式,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目前,中国分别与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于2017年、2020年以及2022年建立了“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中缅命运共同体”“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2022年11月1日、3日,第七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先后表决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三项决议,其中均写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2年11月2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第六年写入联大一委决议。这也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的国事访问和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就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他三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非人民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共同体”往往强调一种情感纽带,在“共同体”之前加上“命运”则带有一种血缘色彩,体现了中国人重感情、讲情面的传统。“命运共同体”通俗地讲就是有关国家结成风雨同舟和休戚与共的关系,它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人文、价值观、安全等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指出,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这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等。在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现实国际关系中,没有利益的共同体就难以有命运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相对于国际社会冲突不断,命运共同体强调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彼此分歧。同时,命运共同体也包含“责任”意识。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这指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属一个世界,当前全球贸易的80%由全球价值链贡献,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和彼此依赖达到唇亡齿寒的程度。由于命运共同体所反映的国家间相互依存前所未有紧密的特点,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显示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为了本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每个国家都要为这个共同体承担一定的责任。2021年12月,中国和老挝“澜沧号”动车组列车发车,这是老挝历史上首次拥有火车,由“陆锁国”变“陆联国”,用行动诠释了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内涵。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捐赠的新冠疫苗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为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搭建亚洲文明对话合作机制,同时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低迷且逆全球化仍在发酵,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风险加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空前危机,各国均正在致力于摆脱危机和实现发展。同时,某些国家奉行冷战思维,拉帮结派,追求零和博弈与你输我赢,动辄确定战略对手搞战略竞争,挑起身份政治与价值观之争,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严重毒害地区和平稳定。为此,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2022年4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又分别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走出困局与早日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发展”兼具“利益”和“责任”等内涵,“发展”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全球安全倡议既是中国针对世界面临的紧迫安全诉求所给予的回应,也是中国再次宣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表明中国致力于用和平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我们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换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建立在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对原有人类发展成果的继承。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内外兼修与相互促进。对内就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外则要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理解与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此,中国一定要保持一种平等、谦虚、开放、包容的姿态,从而赢得世人的尊重,赢得更多国家愿意与中国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我们的共同诉求”。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相关外事活动中提及“平等相待”近300次。中国越是发展强大,越是应该保持平等和谦逊的姿态。中国身体力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所有联合国会员国提供了启发。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为世界朝着更包容、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